更新时间:2025-09-12 10:06:36点击:
2025年9月10日,是第41个教师节。人生如长卷,从懵懂垂髫到独立行囊,总有一些身影穿过岁月的尘埃,在我们的生命里种下光。
师者如光,微以致远。
在知识的海洋里,老师是智慧的灯塔,照亮前行的航向;在迷茫的岔路口,老师是温暖的春风,吹散心头的阴霾。
是老师的无私奉献与耕耘,让我们在成长中不断蜕变,汲取知识,成为更好的人。
教师节之际,缘聚天下祝全体老师节日快乐!
在三尺讲台之外,师者依然存在。
也许身边的某一位同行者,就是我们的老师,他们有别于“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在灵魂深处播撒方向。
世界上有一种师生缘,是一种更为知己的缘分。
唐健文与恩师耿莹大姐便是如此,两人缘起于对传统工笔画的共同热爱,二十载春秋流转,早已结下深厚情谊,更多是对耿莹大姐的深深敬仰与诚挚感恩。
恩师耿莹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后代,也是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会长。
她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历史叙事性与现实关怀,以内容为中心,叙事性强,体现了中国传统人物画“成教化,助人伦”的教化功能。
另一方面,又能以“尽精微”的手法,在构图、线描、设色到形象的细部处理上,结合传统的装饰性和平面感,体现了中国传统工笔画的特质。通过对形象的提炼、夸张而创造的独特的表现手法,达到“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的神态与形体的完美统一。
耿莹大姐曾深刻阐述:“西方油画的线条,仿佛无始无终,而中国画的线条则脉络清晰,起承转合,一目了然。无论是山水、花鸟,抑或人物,无论是细腻的工笔,还是随意的写意,线条都是不可或缺的表现手法。”
这番见解,不仅揭示了两种绘画艺术的本质区别,更彰显了线条在绘画中的核心地位。
在恩师耿莹的悉心指导下,唐健文第一幅重大历史题材画作《曹溪法会图》于2013年8月23日创作完成并由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捐赠给南华寺永久珍藏。
这幅10米长卷以工笔重彩再现禅宗六祖惠能讲法盛景。
画面中,惠能大师端坐菩提树下,面容仁慈安详;闻法大众衣着唐代服饰,形貌各异,严谨持重。整幅作品布局疏密有致,色彩典雅醇古,现永久珍藏于南华寺。
《曹溪法会图》
第二幅重大历史题材画作《观音祈福图》于2018年8月创作圆满完成。
这幅10.8米×4.8米的巨作,以工笔线描描绘观世音菩萨与众护法大德、居士共祈福祉的场景。
作品通过现代人物形象塑造,赋予观音菩萨全新的时代诠释,现挂于江门叱石观音寺弘法楼,日日接受高僧大德回向加持,护佑众生离苦得乐。
《观音祈福图》
在国学领域,缘学院永久荣誉院长楼宇烈老师同样是一位令人敬仰的师者。
楼宇烈先生作为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在中国哲学、佛教、道教等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和卓越的贡献。他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其著作和演讲如明灯般照亮了无数人对传统文化的探索之路。
楼宇烈先生的治学精神与传承情怀,恰如缘聚天下所珍视的“缘”——人们因对真善美的追求而相聚,因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而同行。
这份相聚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内心对文化根脉的敬畏;这份同行也从不孤单,当真诚、善良、美好的品质汇聚,便能形成推动国学传承的强大力量,为社会进步注入智慧之光。
相信在像楼宇烈先生这样的学者的引领下,中国传统文化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而在道家文化的传承脉络中,中国道教协会会长李光富道长,则以“行不言之教”的实践,成为当代道家智慧的重要传播者。
他主持修复了武当山紫霄宫、琼台中观等武当山重要宫观,让千年道教文化遗产重焕光彩。
创办《武当道教》刊物,参与整理出《中国武当中草药志》《玄天上帝典籍》等著作,推动道教文化研究与交流。
他以全国政协常委的身份为宗教事务管理、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建言献策。
曾率团赴新加坡、美国、韩国等地传播道教文化,让“和光同尘”的处世哲学、“上善若水”的生命智慧走向世界。
受恩师耿莹以画载道、以史传心的精神浸润,唐健文的作品更多的将禅意化作线条的呼吸,让历史沉淀为色彩的肌理,让观者在工笔重彩间触摸到文明的温度。
而楼宇烈先生的国学智慧、李光富道长的道家智慧,更让他在传统文化的星河中,找到了多元融合的创作方向。这份传承的使命,早已超越个人创作。
感恩所有曾为缘聚天下点亮前行之路的师者!
唐健文带领缘聚天下团队,秉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对儒释道教文化的敬重与热爱,正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传承的道路上,让这些珍贵的文化瑰宝在一代又一代人手中传递,永不褪色。
薪火相传,所以万物生长;
心灯不灭,故而文化长青。
缘聚天下,天下一家。
来源:黄小易 缘聚天下天下一家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