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政通中文网

主页
分享国内外融媒信息
律政通中文网 为客户提供信息参考

追忆张诗剑先生|一纸文缘牵两岸、半生薪火照我行

更新时间:2025-10-26 14:29:58点击:

台湾共工新闻社讯「文/陈岚」得知张诗剑先生已于2024年5月13日辞世的消息时,我只能翻看著旧日与先生往来的书信,信纸上熟悉的字迹仍带著温度,却再也等不到他亲笔写下的新句。三十馀载文学交契,先生于我而言,是伯乐,是师长,更是跨越香港与台湾的故人知己,那些浸润著笔墨与关怀的往事,此刻愈发清晰。

初识先生是在三十四年前,那时他邀我担任《香港文学报》深圳办事处主任,共同为这份承载华文文学理想的报纸筹措经费。印象最深的,是他带我走进香港文坛的那段时光。有次我赴港办事,先生特意推掉其他安排,陪我走访数位文化名人。从约定採访时间到梳理提问思路,他事事细緻叮嘱;採访过程中,若我因紧张漏了关键问题,他便在一旁轻声提醒,眼神里满是鼓励。正是这次经历,让我真正体会到先生对后辈的提携之心——他从不是居高临下地指导,而是手把手地引路,让初涉文坛的我少走了许多弯路。

先生对我的写作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得知我偏爱诗歌创作,他多次约我撰写组诗,每一篇来稿,他都会逐字审阅,用红笔标注修改意见:“这句意象可再贴近生活些”“调整韵脚后读来更有韵律感”,有时甚至会为一个词与我反复探讨。后来我筹备出版《陈岚爱情诗集》,心裡既期待又忐忑,先生得知后主动提出为我写序、写评论。没过多久,他便将手稿寄来,字裡行间满是对我诗作的细緻解读:他会点出某句诗里“对情感的细腻捕捉”,也会肯定诗集“用温柔笔触传递爱的力量”,文末还特意写下鼓励的话:“陈岚的诗,是从心底流出的真诚,值得被更多人看见。”那几页带著墨香的文稿,我至今珍藏著,它不仅是对我作品的认可,更藏著先生对后辈毫无保留的扶持与期许。

为了打磨作品,先生常往返于香港与深圳之间,有时刚过关便直奔报社办公室,,手提包放在角落,手裡却攥著我的诗稿,一坐就是一下午。那些关于诗歌意境、文字表达的讨论,不仅提升了我的创作水平,更让我懂得:文学不仅是个人情怀的抒发,更需扎根生活、传递温度。

先生一生为华文文学奔走,最让我难忘的,是他发起“锦绣中华”诗歌大赛时的情景。他特意打电话给我:“陈岚,把你眼裡的山河写出来,这不仅是比赛,更是对家国的深情。”在他的鼓励下,我提交了作品,没想到竟能获奖。得知结果那天,先生比我还激动,在电话里反复说:“我就知道你可以!”这份毫无保留的认可,成了我日后坚持写作的重要动力。他总说,要让更多人通过文字看见中华文化的美,而他自己,正是用一生践行著这句话——从创办香港文学促进协会、主编《香港当代文学精品丛书》,到主持二十四届国际华文诗人笔会,他像一座桥梁,连接起两岸三地的文学脉络,也点燃了无数后辈的文学梦想。

后来我定居台湾,与先生的联繫虽隔了山海,却从未断过牵挂。1999年台湾“921”大地震那天,房屋摇晃、通讯中断,我在慌乱中与外界失联。两天后,当电话终于接通,听筒里立刻传来先生嘶哑又急促的声音:“陈岚!你还好吗?有没有受伤?”他说,这两天他守著电话,每隔半小时就拨一次号,新闻裡看到震区的画面,他总怕我出事,甚至偷偷想过“要是再也见不到你可怎麽办”。直到听到我的声音,他才忽然硬咽,像个放下心头大石的孩子,连说“没事就好,没事就好”。那一刻我才知道,这份跨越两岸的情谊,早已超越了普通的文友与师长,他是真的把我当作亲人般牵挂。

可我从未想过,这份“来日方长”的牵挂,竟会成永远的遗憾。如今再读先生为我写的序言,再翻阅他修改过的诗稿,那些温暖的文字仍如昨日叮咛;再读先生的《香妃梦回》,那句“爱的笛音”仍萦绕耳畔,只是再也听不到他亲自解读诗句的声音。我才明白,先生留下的不仅是一部部文学作品,更是一份对中华文化的赤诚,一份对友人、对后辈的真挚守望。

先生虽已远去,但他播下的文学火种从未熄灭。往后每一次提笔,我都会想起他为《陈岚爱情诗集》写序时的认真,想起他修改诗稿时的专注,想起“921”地震后他在电话里硬咽的声音。这份跨越两岸的文缘,这份刻骨铭心的师恩,会永远刻在我心裡,也会化作我继续前行的力量——如先生所愿,守好文脉,写好文字,让华文文学的薪火代代相传。

张诗剑先生,愿您在天国仍有诗相伴,有文为友。这世间,永远有人记得您的付出,记得您为华文文学、为两岸情谊点亮的那束光。

作者:陈岚

供图:共工新闻图片库、台湾共工新闻社

编辑:熊馨缘

责编:董勇

版权声明: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共工新闻社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投稿邮箱:Vgong@vip.qq.com

内容转自来源:共工新闻网

 



责编:共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