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10-12 17:29:09点击:
10月11日,特朗普宣布,自2025年11月1日起,美利坚合众国将在现行关税基础上对中国加征100%的关税,同时还将对任何及所有关键软件实施出口管制。这一政策加码,无疑给我国高端产业发展再添压力,其中核能行业作为关乎能源安全与国防建设的关键领域,如何应对软件管制挑战、巩固自主化成果,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郜曈图)
近年来,我国在工业硬件领域的发展已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从大型装备到精密构件,国产化率持续攀升。但与之形成反差的是,我国对大型工业软件自主研发的投入长期不足,核心技术长期依赖发达国家。这种研发滞后已成为我国构筑新质生产力的“卡脖子”难题——在高端制造、航空航天、芯片生产、核能系统等众多高精尖领域,关键软件的自主可控,直接决定着产业发展的独立性与安全性,亟需突破技术壁垒。
深究背后原因,与过去各行业对软件的认知偏差密切相关:不少领域曾简单认为“软件很软,开发容易,价值不高”,忽视了其技术含金量与战略意义。事实上,工业软件绝非简单的代码堆砌,其核心是工业知识与工程智慧深度融合的算法体系,既需要基础学科(数学、物理、材料学等)与应用学科的交叉支撑,也依赖长期的工程实践沉淀与反复迭代优化。每一行代码的背后,都是对物理规律、数学模型的精准凝练与高效表达,这种技术积累无法通过短期模仿、快速引进实现突破,必须依靠自主研发逐步构建核心能力。
以核能领域为例,我国曾长期面临“硬强软弱”的突出困境:尽管核电硬件自主化率已处于较高水平,从核岛主设备到辅助系统,国产化产品已能满足工程需求,但堆芯设计、辐射安全评估、反应堆动态仿真等核心环节的软件,却长期依赖国外供应商。2010年,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专门成立国家核电软件中心,核心目标就是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彼时,我国通过引进AP1000核电技术,获得了300多个相关软件的使用权,其中90%来自美国,另有10%源自法国、日本、德国等国家——这种“软件依赖”,让我国核能产业在安全运行、技术升级等方面始终存在“受制于人”的风险。正如原生态环境部核电安全监管司司长汤搏所言,核电安全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而软件自主化是保障核能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柱,没有自主软件体系,就难以真正掌握核电技术的“话语权”。
这一“软肋”在2025年6月被进一步暴露:美国商务部突然勒令西屋电气、艾默生等美企暂停所有对华核电设备出口许可,封锁范围直接覆盖核岛主设备、控制系统等关键领域,试图通过“精准绞杀”切断我国核能产业链的核心供给。事实上,这并非美国首次在高端技术领域对中国设限,此前在芯片、航空软件等领域的管制已多次给我国产业发展敲响警钟,而此次针对核能领域的封锁,更凸显出软件自主化的紧迫性。
面对严苛的技术封锁,我国核能领域迎难而上,实现了全方位突破。最新发布的《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显示,截至报告发布时,中国在运、在建和核准的核电机组共计102台,总装机容量达1.13亿千瓦,规模稳居全球第一;在全球核电市场中,中国核电项目占全球新建机组的40%,成为推动全球核能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前沿技术领域,我国更是实现“弯道超车”——甘肃的钍基熔盐堆项目,创新采用钍替代传统铀燃料,不仅核废料产生量大幅减少,还能有效防范核扩散风险,相关技术已达到全球领先水平,为第四代核电技术商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更关键的是,我国在核能软件领域已实现与国外的实质性“脱钩”,自主化成果显著。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已实现核电关键主设备100%国产化,全年交付114台(套)核心主设备,硬件体系的成熟为软件应用提供了坚实支撑。以西安交通大学吴宏春教授领衔的NECP团队为代表的科研力量,近10年来聚焦核数据处理、物理建模、数值方法等基础前沿领域,持续攻关突破:团队不仅在自主研发的核数据库加工软件NECP-Atlas中,创新性建立了热散射律数据计算方法,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还超前布局新一代“一步法”软件NECP-X,该软件在“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的性能验证试验中,计算精度超越国际同类软件,展现出我国核能软件的核心竞争力。
与此同时,我国四大核电集团(中国广核、中国核工业、国家电力投资、中国华能)在软件自主化方面也同步发力,围绕工程设计、运行维护、安全评估等场景,研发出一系列专用软件,逐步构建起覆盖核能全产业链的自主软件体系。
展望未来,核能软件的自主化价值将进一步延伸:在民用核电领域,它将为机组安全运行、寿命延长、效率提升提供技术保障;在国防与海军建设领域,它能为新型核动力系统(如核动力潜艇、无人潜航器)的设计开发提供关键支撑,助力增强我国水下作战能力与战略威慑力。这些突破,不仅为我国早日建成核电强国注入了强大动力,更筑牢了能源安全与产业安全的“防火墙”,为全球核能技术自主化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