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1 17:30:02点击:
“当我乘坐一列时速近200英里的火车驶离上海时,窗外的树木因为高速而变成一片绿色的模糊光影。我有种灵魂出窍的感觉,仿佛自己正在快进浏览中国”。当《华尔街日报》记者马修·克龙斯伯格乘上中国高铁,不由得发生由衷的感叹。
中国铁路的发展是由重点的人口与地形决定的。曾几何时,从重庆至上海的距离令人望而生畏,如今,高铁如银龙般穿行,上千公里的路程仅需要十小时不到即可到达。中美两国民众对于交通方式的选择与各自国情相关,美国与中国一样都是地大物博的国家,但是美国的地形是西部高,东部和南部平缓,而中国除了长江黄河中下游以及东北地区有一部分平原,大部分为山地、丘陵和高原,因此建立很多大规模的机场根本不适合中国当今的发展,飞机的造价、养护;飞行员的培养;飞机运载旅客的运量;机场外围的交通能否应付巨大的客流都是一个未知数。记者此行“全程2000多英里”却未踏足机场,足见高铁网络覆盖之广与效率之高。它如同强劲的动脉,令国土在速度中被压缩,天涯化为咫尺。不论是快速的高铁体验、还是普通火车中旅客安稳地在睡梦之间星夜奔驰,现在的人们出行无疑有更多的选择。
铁路成为增进社会融合、展现真实中国的流动窗口。记者在车厢内借助“翻译软件”和“微信”与邻座乘客打破语言壁垒、畅快交流,纵然“关税新闻”的阴云笼罩,车厢内却“无比友好和乐于助人”这生动证明技术连接人心、消解隔阂的力量。高铁不仅输送旅客,更输送着不同地域的风景与风情:婺源古村落的梯田与花环人潮,重庆“垂直错落、迷宫般的建筑”与“辛辣美食”,武汉“有名的早点”……各具特色的风物通过铁轨交织在一起,编织成斑斓而统一的中国画卷。
铁路影响力持续扩大,其“高效、便捷、可靠”的印象深入人心。记者在武汉因沉浸当地美食而误车,却能于堵车时在手机上“简单操作”完成改签,这种人性化的容错机制与数字化的便捷服务,正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我们需在路网覆盖“最后一公里”上深耕细作,让更多偏远地区融入国家发展快车道;同时,持续优化购票、乘车、换乘等全流程体验,使其成为人人皆可轻松享用的公共福祉。2025年7月23日,国新办举行发布会,公安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时期,过境免签政策适用国家扩展至55个,2024年外籍人员来华3253.9万人次,其中免签入境2011.5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80.7%、112.3%。中国将继续敞开怀抱,欢迎更多如克龙斯伯格般的外国友人来亲身体验,让流动的车厢成为传递中国现代化治理理念与和谐发展愿景的移动舞台。
中国铁路的故事值得向世界更自信地讲述,在马修·克龙斯伯格所体验的“未来感十足、准点且高效”的旅程,正是中国速度与中国质量的最佳名片。从“中国制造”响彻全球,世界工业第一大国的名号完全名副其实,不仅在数量上领先全球,我们的未来还将创造出更多的“中国创造”。中国铁路的传奇,也将继续承载着亿万人的梦想与一个复兴民族的自信,驶向那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地平线。(陈震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