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11-05 21:18:28点击:
来自山东农业大学的公费农科生科技服务实践队,由跨越四个年级、涵盖多个专业的学生组成,奔赴济南市钢城区“花开辛庄·未来种心”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开展了为期七天的驻村实践。队员们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为乡村产业把脉问诊,在服务奉献中锤炼成长,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着“学农为农、强农兴农”的青春誓言。
田垄间“解题”:让知识散发“泥土味”
实践队员们深入田间地头,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丹参种植基地,了解到村民仅出售初级产品、产业链短的困境后,队员郭浦筱立即联系曾在校内乡村振兴驿站宣讲大赛中分享过丹参项目的陈思羽同学,线上协作设计出丹参产品的包装形象图,为提升产品附加值提供了直观可行的方案。他还向村主任田华详细介绍了学校“乡村振兴驿站APP”的“随时问”功能,为农户和专家之间搭建起便捷的沟通桥梁。

图为团队成员查看丹参生长状况
连日阴雨导致部分花生出现叶黄根萎现象,队员们结合课堂所学的病虫害防治知识初步判断病因,并立即视频连线学院刘兆新老师,通过实时拍摄病株细节请求远程诊断。会诊结束后,他们迅速组织村民进行田间排水,并提出喷施叶面肥等科学补救措施,反应及时、处置得当。

图为团队成员在田间查看病虫害情况
在果园里,果农李叔正为少量早熟苹果无法及时销售而发愁。“不能让果子烂在地里!”队员们二话不说,主动帮忙采摘,并提议在路边摆摊零售。大家搬来纸箱当作展台,刚摆好的苹果就吸引了过往村民和游客,不一会儿便销售一空。李叔高兴地说:“你们这些学生娃,办法真多,可帮了大忙!”

图为团队成员进行苹果采摘
乡音里“约定”:让初心在期盼中茁壮成长
这次实践不仅是技术支援,更是一次深刻的情感交流。在帮助村里老人磨面、摘酸枣、修理家电的过程中,队员们与村民边干活边聊天。老人们朴实的话语中,流露出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也寄托着对大学生扎根农村、用知识助力家乡发展的殷切期盼。“你们来了,地里的活儿都显得亮堂了”“就盼着你们这些有文化的娃能留下来”……这些朴素的话语,让队员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学农为农”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图为团队成员帮助村民摘酸枣
光影中“接力”:让青春绽放“振兴之花”
得益于此前在乡镇“青鸟计划”中的实习经历,队员郭浦筱联系当地工作人员,策划了一场乡村振兴主题的露天电影放映活动。夕阳西下,银幕前坐满了老人和孩子,欢声笑语回荡在乡村的夜空中。这不仅仅是一场文艺活动,更是一次精神的传递和理想的共鸣。

图为团队成员正在筹备电影放映
大一新生亓畅坚定地表示:“我一定要学好本领,积极参与驿站建设,在驻村实践中练就兴农真功夫,为将来服务基层打下坚实基础!”这堂生动的实践课,让青春的信念愈发坚定。
一次次走向田垄的“奔赴”,是这群年轻人对“自找苦吃”的最好诠释——将课堂所学运用于实践,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他们正与万千青年一起,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扎根泥土、播种希望,奋力书写无愧于时代、不负人民的青春答卷!(山东农业大学 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