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9-24 17:27:04点击:
9月24日,金秋稻浪翻滚间,重庆市涪陵第十七中学校联合渝妹儿米业(重庆)集团有限公司,组织160余名党员教师、共青团员及学生代表走进田间,开展“犁耕党建+劳动教育”秋收实践活动,将党建课堂搬到地头、把劳动教育融入田间,以实干践行初心,以躬耕培育新人。
会前动员:凝聚共识,为秋收实践蓄能
早在9月18日下午,涪陵十七中已召开活动动员大会,为秋收实践预热。会议由德育处副主任何龙主持。
校长黄敏明确活动核心定位:“以‘党建+劳动教育’为抓手,既是深化学校‘犁耕党建’品牌的关键,更是落实‘大思政课’、推动五育融合的生动实践。”他强调,学校党组织将通过“党课上田间”的创新形式,推动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一线深度衔接。
会上,渝妹儿米业董事长任长江结合龙潭水稻种植历史,从传统农耕器具到现代化收割技术,为师生们带来一堂接地气的农耕知识课,让大家提前解锁秋收“技能包”。
最后,学校党总支书记梁政为“青年劳动先锋队”授旗,并向全体参与者发出号召:“党员干部要带头挽起裤脚、踩进泥土,用弯腰割谷的汗水、挥镰脱粒的坚持,诠释‘脚下有泥,心中有光’的初心与担当。”
田间实践:党旗领航,让劳动教育“活”起来
活动当天,稻田变身“大课堂”,四大特色环节同步开展,让劳动教育“活”起来。
在“镰刀下的党课”中,党员教师带领学生围绕《一粒种子的长征》,结合稻谷收割解读“粮食安全”国家战略。
“稻田寻宝”环节,师生在指定区域搜寻埋设的“稻穗盲盒”,在探索中收获龙潭大米、非遗书签等惊喜。
“我为家乡代言”活动里,大家或拍摄短视频宣传龙潭大米历史与特点,或手绘文化故事、发起线上话题,以多元形式为家乡好物发声;“农耕文化体验”中,老农演示传统打谷与现代机械收割工具使用。
党员教师带领学生亲身参与传统打谷,感受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变迁的同时还进行了打糍粑。
劳作现场,党旗高高飘扬,党员教师率先挥镰割稻、弯腰脱粒,学生们紧随其后,分工协作晾晒稻谷。老师们一边示范劳作技巧,一边讲解农耕文化、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让“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的道理从课本走进现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红色精神在汗水中传承。
育人实效:耕读结合,构建五育新路径
此次活动以“党建+劳动”为纽带,构建起“红色引领、劳动砺志、生态育人”的五育融合新路径。红色引领上,微党课与劳动场景深度融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劳动砺志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收割任务,团队协作能力与责任担当意识同步提升;生态教育方面,通过秸秆还田、生态种植知识讲解,绿色发展理念深植学生心中。
据统计,本次活动累计收割稻谷2000余斤,不仅收获了沉甸甸的粮食,更收获了育人实效。涪陵十七中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犁耕党建”品牌建设,进一步拓展劳动教育基地,构建“知、情、意、行”一体化育人模式,让党旗始终在育人一线高高飘扬,让劳动精神成为青少年成长路上的“必修课”。(何龙 余莉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