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政通中文网

主页
分享国内外融媒信息
律政通中文网 为客户提供信息参考

新兴铸管武安本级文化品牌阵地的建构之路

更新时间:2025-07-29 09:37:01点击:

锚定文化根脉:在工业遗产中寻找品牌基因

   新兴铸管的文化阵地建设,始于对企业独特历史基因的深度挖掘。作为由铁道兵援建的“军钢”转型而来的央企,其文化血脉中交织着“军工基因、工业记忆、改革精神”三重特质。当前,武安本级“双馆双雕一长廊·军钢文博园”构成的文化空间正成为军钢人的精神坐标。它并非凭空搭建的文化符号,而是由工业遗产、红色基因与时代精神交织而成的立体叙事。这里的每一处空间、每一件展品,都扎根于军钢半个多世纪的真实历程,以“历史可触摸、信仰可感知、精神可传承”的方式,构建起新兴铸管独有的文化品牌阵地。

双馆:历史与信仰的时空对话

新兴铸管展览馆:1500平方米的新兴铸管展览馆里,一楼的军钢艰苦创业史与二楼全球最大铸管模型隔楼相守,前者标注着“山高坡陡、水源匮乏”的初创困境,后者印证着“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这便是历史最生动的注脚。作为军钢史的“活档案”,新兴铸管展览馆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主线,通过1971年铁道兵筹建军钢的珍贵文件、产品、1800余项专利证书等2000余件展品,串联起从2672工厂到新兴铸管的蜕变。它先后荣获新兴际华集团公司“企业精神教育基地”“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中央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参观者在展墙里创业者身体搅拌泥浆的照片前,感受到了军钢精神的内涵;在玻璃柜里世界铸管标准制定的荣誉前,见证了中国企业打破国际垄断的艰辛;在“八年走完西方四十年路”的时间轴前,读懂了“自主创新”四个字的分量。党员政治生活馆:与展览馆相隔百米的办公楼三楼的党员政治生活馆,是信仰生长的土壤。450平方米的空间里,“五厅一室”各有侧重:党性教育厅的入党誓词墙前,每年都有新党员举起右拳;警示教育厅的案例展板旁,常有党员驻足反思;本级党建厅里,“党建+生产”的实景照片,让“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有了具象表达。自2019年开馆以来,这里已成为60余支党支部开展组织生活的固定场所,5000余人次在此接受党性淬炼。职工的工业记忆与政治生活馆的红色基因,共同构成“知史爱企、知史爱国”的完整闭环。

双塑:钢铁与记忆的岁月镌刻

功勋号离心球墨铸管机雕塑:在东山游园的南侧,“功勋号”离心球墨铸管机的庞然身躯静静矗立。这台服役27年零2个月的“工业老兵”,机身斑驳的锈迹里藏着350万吨产量的传奇——每一道划痕都是钢水冲刷的印记,每一颗螺栓都见证过深夜抢修的灯火。作为国内首台自主研发的离心球墨铸管机,参观者可触摸耐高温钢壳上“1993-2020”的时间刻度,感受从“打破垄断”到“引领标准”的跨越。它的“退役”不是终点,而是以另一种身份——工业遗产,矗立在职工身边,继续发挥红色资源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让企业红色基因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内核和不竭动力。2024年12月,它获评全国100个“共和国印记”见证物之一。

蒸汽机车雕塑:在隔路相望的东山游园的北侧,作为和“军钢”同龄的“老司机”,上游型SY0445机车于2017年12月修缮完成,以文化遗产的身份,身披大红花,成为军钢时尚文化新地标。它于1972年1月制造,5月开始入驻军钢并投入使用,由1972年年运输量10万吨的水平发展至2003年的年运输量650万吨的最高水平。2003年,这个见证了军钢31年的成长发展的老机车正式退出台,也是最后一辆退出历史舞台的蒸汽机车。经艺术化修缮后,保留原始编号,使其在不同时段呈现“历史”与“现代”的碰撞,2018年10月,它成功入选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钢铁行业)名录。

一长廊:工匠精神的可视化传播

  一号岗主干道旁的“匠心文化长廊”,是先进个人和集体的“星光大道”,在四周绿地、红花的映衬下,十分醒目,且张力十足。红亮而巨大的“匠心”两个字震撼着往来军钢人的目光和心灵,有力地传递出“崇尚劳动、劳动光荣”的最强音。通过展示劳模代表、

  最美劳动者、工人先锋号和五一劳动奖状集体的图片和事迹,更好地诠释出“匠心”灵魂本质——“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厚的人文底蕴、专注的职业态度以及精湛的专业技能”,进一步激发军钢人重拾“工匠精神”,培育“工匠精神”。这里不仅是往来职工的“精神加油站”,更成为新员工入职教育的“必修课”,让“劳动光荣”的理念融入日常,让“工匠精神”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触摸的身边榜样。

军钢文博园:工业美学的场景化表达

  军钢大道300米长文化创意园里,奔腾的“铁水”,寓意新兴铸管干事创业红火百年;用废旧齿轮拼接成“钢铁年轮”雕塑、用铸管废料焊接成“螺旋上升”装置艺术,用废旧轮胎改造的“卡丁车”,既提醒着工业与环保的共生,又让“变废为宝”有了触感。“3D童话凉亭”显得别具一格。400米长的手绘文化墙是新兴铸管的“历史长卷”,从1971年建厂时的“荒地起家”,到如今全球最大铸管生产基地的全景,展示了新兴铸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弱到强五十余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这样“硬核工业风”与“亲子互动感”并存的复合场景,年迎来职工家属、周边居民超5万人次。


  从展览馆的老物件到政治生活馆的新课堂,从“功勋号”的钢铁肌理到通廊的劳模故事,军钢文博园的每一处细节都拒绝“悬浮化”表达。这里没有刻意拔高的叙事,只有“用事实说话”的真诚——当参观者在“功勋号”前算出“平均每8分钟产出一根铸管”的效率,在文化墙前看清“从跟跑到领跑”的关键节点时,“军钢精神”便成了可验证、可传承的力量。

  当工业遗产成为创新的燃料,当文化空间成为价值的载体,这座在守正创新中生长出的文化阵地,正以“看得见、摸得着、记得住”的方式,让新兴铸管的文化基因融入血脉——它既是军钢人的精神家园,更是中国民族工业从“追光”到“发光”的生动注脚。

(吕萍)




责编: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