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10-29 17:33:35点击:
深秋的皖北,中午的阳光斜斜地洒进安徽省利辛县王人法庭的调解室。2025年10月28日,在这个看似平常的日子里,一起来自巩店镇的离婚案件,正经历着从情绪对峙到心平气和的转变。

案件的当事人楊某与肖某,因感情不和诉至法院。调解伊始,气氛凝重。扬某情绪激动,数落着婚姻中的种种不如意;肖某则沉默以对,眉头紧锁。十多年的共同生活积累的是难以化解的隔阂与误解。
这起离婚案的调解,承办法官没有急于分割财产、确定抚养权,而是从情感入手,营造坦诚沟通的氛围。既要恪守法律底线,更需注入司法温情。法官采取“背对背”调解方式,先与楊某谈心:“我理解你的委屈。但你看,持续的争吵不仅伤害彼此,更让孩子无所适从。法律保障婚姻自由,但我们都希望好聚好散,对吗?”一番话语,让楊某激动的情绪平静了下来。转而面对肖某,法官从责任角度开导:“不成夫妻,还是孩子的父母。与其在争吵中消耗,不如心平气和地商量今后的安排。这也是对彼此未来的负责。”
在法官引导下,双方开始理性思考。肖某的态度发生了关键转变。他看着曾经的伴侣,诚恳地说:“这些年的相处,虽然走到了尽头,但我不否认我们曾经的美好。既然继续在一起是互相折磨,我尊重你的选择。我们成不了夫妻,但希望还能做朋友。”这句“不成夫妻,能做朋友”触动了楊某。她想起共同走过的岁月,眼中的敌意渐渐消散。

法官见时机成熟,适时讲解《民法典》相关规定,引导双方就子女抚养、财产分割达成协议。这一次,没有争吵,只有平静的协商。最终,双方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下名字,为这段婚姻画上了平静的句号。

这起案件虽普通,却展现了家事审判的深层价值——判决不是目的,化解矛盾、修复情感、保障权益才是根本。法官以情释法、耐心调解,既维护了法律尊严,又彰显了司法温度;当事人最终以“不做夫妻做朋友”的心态分手,体现了现代婚姻观念中的理性与成熟。 调解结束,两人先后走出法庭,朝着不同方向离去。调解室里,那份墨迹未干的协议书,记录的不仅是一段婚姻的终结,更是两个人在法律指引下,从纠缠走向释然,从怨偶成为独立个体的成长。 ( 顾峰 宋伟 峻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