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11-02 16:20:39点击:
加拿大共工新闻社讯(董黎明)2025年10月26日,“2025第四届全球校友峰会-全球校友作家论坛”,在多伦多万锦希尔顿大酒店举行。本次论坛由全球校友峰会加拿大委员会、城市金融报社北美办事处、北京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多伦多代表处共同主办。
据介绍,ChatGPT文学研讨会是全球校友峰会在国际上的首创品牌,而本次全球校友作家论坛是全球校友峰会举办的首届全球校友作家论坛,其目的之一就是要“发现下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华人获奖者”。该论坛是本届峰会的亮点之一,一经推出即引起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
加拿大共工新闻社社长、文学博士孙瑞祥教授应邀在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题目:用自家笔墨画好自家山水一一发现下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华人获奖者。以下是孙瑞祥教授的演讲提纲(演讲录像:李燕)。

图说:孙瑞祥教授在论坛上发表演讲。加拿大共工社发(董黎明 摄)
用自家笔墨画好自家山水——发现下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华人获奖者
孙 瑞 祥
本届全球校友峰会作家论坛有一个好主题:“发现下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华人获奖者。”当年,我在天津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选择的专业是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诺贝尔文学奖自然是我关注的一个话题。
诺贝尔文学奖是1895年按照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设立的5个奖项之一,由瑞典学院每年颁发给在文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作家。截至2025年,已有122人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用汉语写作的获奖作品只有两部:
2000年中国台湾出生的法国人高行健凭借其小说《灵山》获奖。他是历史上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文作家。 其作品的普遍价值,深刻的洞察力和语言的独创性,为中文小说和艺术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
2012年,首位中国籍作家莫言获奖,他的小说《蛙》 用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具有超乎想象的创新性。
莫言获奖在文坛激起一片涟漪,难道是风水轮流转,明年到我家吗?下一位华人获奖者是谁?这些年博彩公司生意兴隆,残雪、阎连科和余华都上过博彩公司的预测名单,这既是一场商业游戏,也折射了人们对诺奖的极大期待。
一、中国人的“诺奖情结”
每年10月初随着诺奖揭晓,全球文坛都会引发一场热议。人们在一次次失望中大惑不解,心有不甘,这就是中国人的“诺奖情结”。
两个不成比例:中国籍作家获诺奖仅有一人,与中国人口数量不成比例;用汉语写作获诺奖的仅有两人,与汉语使用者人数不成比例。
据统计,中国签约写作的作家数量100万左右,专职写作的人数3000-5000人(另说一万多人),中国网络文学作家数量累计超2278万。
中华有五千年璀璨文化与文学积淀,有取之不尽的文学创作素材,有强大的软实力支撑,更有世界上最庞大的作家队伍,诺奖为何求而难得?

图说:孙瑞祥著《当代中国流行文化生成机制与传播动力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出版。加拿大共工社发(董黎明 摄)
二、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标准
(一)文学奖的提名人资格:瑞典文学院院士和各国相当于文学院士资格的人士;高等院校文学教授和语言学教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各国作家协会主席。
(二)诺奖的“价值取向”和“评审逻辑”,包括以下几个维度:
理念层面:必须契合遗嘱精神。诺贝尔对文学奖的要求是:“授予在文学领域中创作出在理想倾向上最杰出作品的人。”这里的“理想倾向”(ideal direction)是指作品应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精神启迪与价值追求。
文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1.语言的高度原创性,文学语言必须有独创的表现力和审美力量,不是简单的叙事工具。2.思想深度与普世性,作品要探讨超越本土的主题(人性、自由、命运、记忆、暴力、爱与孤独等)。
作品的规模与持续性:绝大多数得主是在长时间创作中形成了完整、稳定的文学世界。评审看重作品群体的整体成就,而非某一篇的爆红。
文化与历史意义:承担文化记忆保存者的角色,或对某一历史、族群、语言的文学传统有杰出贡献。
形式上的创新:比如叙事结构创新、文体融合等。
非文学因素(现实考量):虽然诺奖声明“非政治化”,但实际上评审会受国际文化政治影响,比如对冷门语言与文化的关注(提升文化多样性)、对被忽视文学传统的补偿性认可(如非洲、拉美作家)、避免过于激烈的政治立场,但会承认具有批判精神的作品。
标准归纳:高度原创的文学语言 + 深刻普世的人文主题 + 持续且完整的文学世界 + 形式创新 + 文化历史意义
三、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争议
诺贝尔文学奖和和平奖的争议主要来自于评选标准及其文化偏见。文学奖更倾向于评选符合西方审美和价值观的作品,西方中心主义思维定式显而易见。
由于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使西方人阅读中国文学作品难以将作品思想主题理解到位,以西方人的价值观和经验范围解读东方文化难免隔靴搔痒。接受美学理论认为阅读就是“误读”。由于语言文化不同,将中国文学作品直接翻译成英文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汉语神韵流失。
不可否认诺奖对中国作家关注甚少,或者评选那些批判、甚至贬低东方文化的作品,有时甚至成为政治和文化批判的工具。

图说:崔欣、孙瑞祥著《大众文化与传播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加拿大共工社发(董黎明 摄)
四、从比较文学视角看诺奖
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由于地理、历史、宗教和哲学等因素的影响,东西方文学在创作主题和艺术风格上有着明显的差异。相对而言,这种差异源于各自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反映了东西方文化对“文学功能”的不同理解:东方倾向抒情与教化,西方侧重叙事与思辨。
综合学者们的观点,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思想基础、主题侧重、表现形式、内容倾向和文学体裁等方面。
思想基础:东方文学以儒家、道家思想为核心,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观,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西方文学受希腊哲学与基督教文化双重影响,既注重理性思辨,又强调信仰与救赎。这种差异导致东方文学更倾向内在精神探索,西方文学则关注外在秩序与个体命运。
主题侧重:东方文学常围绕家族伦理与社会关系展开,隐逸文化与田园诗意也是重要主题。西方文学则突出个人成长与自由意志。
表现形式:东方文学善用意象叠加与含蓄表达。西方文学则依赖戏剧冲突与心理描写,叙事结构多采用线性推进与现实主义手法。
内容倾向:东方文学注重集体伦理与天人合一的意境,西方文学更强调个人主义与社会批判。
文学体裁:东方文学以诗歌、散文为传统主流,讲究音韵格律与意境统一;西方文学则以戏剧、史诗见长,注重矛盾冲突的戏剧化呈现。

图说:孙瑞祥著《新闻传播与当代社会——一种传播社会学理论视阈》,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出版。加拿大共工社发(董黎明 摄)
五、我的基本观点
1.在当今世界名目繁多的文学奖项中,尚没有一项能与诺奖媲美。诺奖是全人类共同文化财富,拥抱诺奖就是融入世界文学。中国是世界文学大家庭的重要成员,要积极融入全球文学潮流,我们理应为诺奖而努力。
2.诺奖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表征之一,积淀深厚的中国文化、中国故事需要借助文学传遍世界,中国作家应有这种自信,也有这种实力。
3.诺奖不是惟一(中国四大文学奖:老舍文学奖、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和曹禺戏剧文学奖),不能单纯追求国际认可。要以我为主不逢迎,坚守汉语文学的独特审美和文化传统。
我坚信:用自家笔墨画好自家山水便是人间佳作

加拿大共工新闻社社长孙瑞祥Jack Sun。加拿大共工社发
孙瑞祥Jack Sun简介:
新闻传播学教授、文学博士,散文作家。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2009年天津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毕业。原任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经济消息报天津记者站站长。硕士研究生导师,天津市教学名师。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出版论著六部,发表各类新闻、文学和学术作品三百余万字。获得省级优秀新闻作品一等奖。
现任加拿大共工新闻社社长,加拿大传奇文化传媒集团总编辑,中华新闻社副社长,瑞祥文创工作室创办人。多伦多音乐学院影视传媒系特聘教授,加拿大天津专业人士协会共同会长、加拿大中文媒体记者协会特别顾问,世界旅游宣传推广联盟副主席,加拿大中文作家协会理事,加中企业出海服务中⼼媒体公关总监。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白金禧勋章获得者。

图说:2025第四届全球校友峰会-全球校友作家论坛会场。加拿大共工社发(董黎明 摄)
作者:董黎明
供图:共工新闻图片库、加拿大共工社、董黎明
编辑:熊馨缘
责编:董勇
版权声明: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共工新闻社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投稿邮箱:Vgong@vip.qq.com
内容转自来源:共工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