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党建赋能“银发生辉”离退休干部有极大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和专业特长,是难得的“银发人才”,在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就有这样可亲可敬的人。他虽已告别了工作岗位,却依旧怀揣着对庆元县这片土地的深厚热忱,“初心”永不变、“使命”永在肩,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银发力量。今天本网重磅特推"七旬老党员吴强忠扎根基层一线五十载,其中35年坚守被称为第一难的“信访、调解”岗位上,成功调解6890多起疑难棘手矛盾纠纷,用生命践行'为民解难是天职'的誓言。从'中国好人'到'定海神针',这位退休不褪色的调解专家凭着他的政治、经验优势和专业特长,以三寸不烂之舌化干戈为玉帛,让'银发力量'在基层治理善治中绽放着光芒。

图片资料:吴强忠在办公室审理案件
核心人物简介:吴强忠,1955 年 2 月出生,1976 年 2 月参加工作,198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有法律本科学历,考取基层法律工作者资格及执业证。退休前,他身兼数职,庆元县城区中心司法所所长、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信访办主任、综治办主任等;退休后,他依然活跃在调解第一线,他是 “强忠金牌调解工作室” 的负责人,市级人民监督员(检察)、基层法律工作者、浙江省首届特级人民调解员、丽水市信访工作专家库专家。由于他的工作业绩突出先后曾获得“浙江省敬业奉献道德模范、中国好人、全国十大法制新闻人物、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二级英雄模范、全国人民满意司法员、全国百名感动中国人物、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荣立个人一等功” 等80多项荣誉。他的事迹曾经被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网、光明网、央视网、法治网、浙江日报、浙江在线、丽水先锋网、丽水日报、丽水网、丽水市、庆元县电视台、人民调解杂志封面等主流知明媒体报道。
有一种担当叫“坚守初心 老而弥坚”
老骥扎根最基层一线工作五十载践初心赢民赞,其中三十五年坚守在“信访、调解”被称“第一难”的岗位上,由衷令人敬佩和感动,他走千家、进万户、息诉讼、巧解千家愁, 温暖万人心。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公正与公平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凭他“三寸不烂之舌”成功调处各类矛盾纠纷6890多件,其中重大纠纷150多件,疑难复杂纠纷500多件,防范“民转刑”案件210多件,制止群体性事件180多件、为150多位老人讨回公道、帮助无数面临破裂的家庭重归于好;为77980余人次提供了法律咨询解答,人人满意而归。此外,还代表政府出庭应诉122余件案件、接待6890余人次群众上访事件,件件有办结,他调处化解各类疑难矛盾纠纷举不胜举。他认真做好传帮带无偿为全县调解员、信访干部集中培训授课,将他自己的“精法巧调、求和促稳”技巧与方法传授给他们。他还经常得到其他调解组织在遇到复杂矛盾纠纷时,邀请协助他们调解,他无私与奉献诠释生命真谛、品尝了基层一线的所有酸甜苦辣。他始终如一地立足岗位,默默奉献自己。

图片资料:吴强忠为全县人民调解员业务授课
卓越调解能力与技巧:他具有卓越的调解能力与技巧,被誉为“时代楷模”。他从宏观上把握调解策略,确保调解方向正确。在微观上运用熟练的调解技巧,促使当事人达成协议。他练就了法律通、民俗通、政策通一身的调解技巧与方法,能够高效、公正地处理复杂疑难矛盾纠纷,赢得了群众和领导的广泛赞誉。
心系百姓,为民解忧:“我是共产党员我退而不休的天职就是为民解困”吴强忠说。他始终以人民至上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急民所急、忧民之忧,被当地誉为维护百姓合法权益“守护神”,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面对困难,勇于担当:即使身患重病,他仍坚持工作,与病魔抗争,与时间赛跑,展现了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吴强忠凭借无私奉献、卓越调解能力、心系百姓和勇于担当的精神,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扎根基层保稳定 服务人民践初心,成为了调解岗位上的杰出榜样。
三个唯一获得者:〔至发稿日止〕在丽水市至今唯一获得“全国十大法制新闻人物”;在丽水市司法行政系统至今唯一被司法部授予“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二级英雄模范”称号;在庆元县至今唯一获得“浙江省敬业奉献道德模范”。

图片资料:吴强忠时常深入村居农户了解民情民意
吴强忠深入基层,了解人民的需求和疾苦,积极为人民排忧解难。他关注弱势群体,努力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关怀。他以身作则,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引领社会风尚。
吴强忠不仅体现在工作中,更体现在他的生活中。他时刻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严于律己,清正廉洁,作风正派,光明磊落,深受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默默奉献,甘当平安守护者,2024年4月11日下午很荣幸得到市政法委邀请参加丽水市政法工作会议暨全市建设平安丽水工作会议,并在大会上作化解矛盾典型发言,在发言中他向市领导及参会各位领导郑重承诺“生命不息、调解不止”誓言,引起大会会场热烈撑声不断。2025年4月20日下午(星期日)在县委组织部的邀请安排下为全县青干班传授二小时的“浅议化解矛盾纠纷技巧与方法”和“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的区别,在讲课中时不时引用实践典型案例,引起青干班强力反响。

图片资料:调解楷模赢民心功德无量归党魂
有一种情环叫“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吴强忠的工作平时看得出,关键时候站得出,危急关头豁得出,庆元群众说,老吴有求必应,公道正派,找他办事让人心里踏实,他是我们百姓的“守护神”;组织上评价,吴强忠心系百姓疾苦,千方百计为百姓排忧解难,体现出一名优秀基层退休干部的责任与担当;领导直言,吴强忠是我们领导中化解矛盾和决策的好帮手;吴强忠自己认为,能为人民“跑腿”是福份,不能辜负人民对干部的信任!
他的事迹告诉我们:无论环境如何变化,都应坚守初心,牢记使命,为社会和谐与人民福祉而奋斗。吴强忠为了辖区的和谐稳定,不管是酷暑严寒,还是风雪交加,他用最美的心灵走进千家万户、用最美的微笑直对各种困难、用最美的耐心化解矛盾僵局、用最美的真诚打动当地人民……,勇于担当,敢于挑战:面对困难和挑战,吴强忠从不退缩,总是勇往直前。我们的干部也应向吴强忠学习勇于担当责任,敢于面对挑战,不畏艰难困苦。

图片资料:寒风凛冽冬日还是顶着40多度高温在山林纠纷现场
匡扶正义公平调解的“黑脸包公”
吴强忠为什么被群众称为“黑脸”?这还得从35年前说起。1990年,吴强忠被医院查出患尿毒症晚期,病情非常严重,医生说必须换肾才有生存的希望。换肾面临二大难题“肾源和经济”,当时他每月的工资只有90多元,而换肾则需10万元左右费用。这对于吴强忠一家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但是,吴强忠的妻子并没有放弃,她翻出家中的每一分存款,边哭边数,总数还不到2000元!她又以惊人的毅力,挨家挨户敲门磕头借钱筹集手术费。(因当时没享受公费医疗)最终,成功地让吴强忠接受了肾移植手术。出院后的第三天吴强忠就要去上班,妻子央求他“不要那么急于工作,您是家里的顶梁柱,要是不行了,家就垮了”。但吴强忠却不顾妻子的劝阻,毅然回到了工作岗位,因为他知道那里有更多的人需要他……
正是因为这个肾移植手术,需要终身服用激素的药物,致使吴强忠的脸变得黝黑。也因手术欠下了巨款,在强大经济的压力下,他的妻子开了一个小餐馆,每天起早摸黑辛勤经营、节衣缩食,供吴强忠服药、孩子们读书及偿还债务……。吴强忠说:“谁都难免遭遇病魔的侵袭,生病不可怕、只要信念在、来日展宏图。人生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岁月可以赢去我们的生命,却赢不去我们一路留下的欢声笑语,若没有风浪,就不能显示帆的本色;没有曲折,就无法品味人生的乐趣”。
因为他的事迹感动了上级组织,中共丽水市委组织部、县委组织部、丽水市、庆元县电视台实地合拍摄13分钟的专题电视,标题为:吴强忠“包公”志“为民”情在丽水先锋节目中播放。他是一位深受人民爱戴杰出的人民调解员和共产党员。树立行业标杆:吴强忠在人民调解岗位上的卓越表现和无私奉献,为同行树立了榜样,激励着更多人民调解员和退休干部投身到基层治理中,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工作中。增强群众信任:吴强忠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哪有群众诉求哪就有他”的诺言,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和信任,增强了人民群众对人民调解工作的认同感和信任度。

图片资料:左排(中)吴强忠当夜调解现场
2025 年 3 月 24 日深夜,庆元县社会治理中心 "强忠金牌调解室" 的灯光刺破夜幕。经过 7 小时艰苦调解,71岁调解员吴强忠又成功化解一起因安全生产事故引发的百万赔偿纠纷。当双方当事人在调解协议书上签字时,受害方子女握着他的手含泪致谢,校方代表则竖起大拇指:"老吴这调解功夫,真是咱们庆元的 ' 定海神针 '!
案情回溯:安全生产事故引发百万赔偿争议。3 月 17 日,某学校施工工地发生坑基坍塌事故,62 岁的吴某某不幸遇难。经公安部门现场勘查排除他杀后,双方因赔偿金额产生巨大分歧:受害方提出 260 万元赔偿诉求,校方则认为应按法律标准核算。3 月 24 日,这起棘手纠纷被移送至 "强忠调解室"。
调解攻坚:刚柔并济破僵局。"法律是调解的准绳,人心是化解的关键。" 吴强忠深谙此道。调解初始,他首先明确告知双方权利义务,现场实地调查向受害方阐述全过程。当受害方坚持 260 万元赔偿时,他果断中止调解,建议受害方咨询律师核算法定标准。当晚 19 时重启调解,他运用 "背靠背" 调解法,分别与双方进行 12 轮沟通。经过反复磋商,赔偿金额从 260 万降至 210 万,再到 160 万。凌晨 2 点,吴强忠突然起身:"双方各让一步,我来算笔良心账!" 他综合考虑丧葬费、抚恤金、工亡补助金等 12 项法定赔偿项目,提出 147 万元的折中方案。当受害方子女质疑 "为何比法定标准低" 时,他亮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你们主张的精神损害抚慰金不在工伤保险赔偿范围内,但校方以自愿补偿了 10万元。"最终以147万达成协议。
调解手记:平凡岗位上的不平凡坚守。
这起案件的圆满解决,正是吴强忠35 年调解生涯的缩影。自 1990 年从事调解工作以来,他累计化解矛盾纠纷 6890 余件,调解成功率达 98.7%。面对当事人的激烈争执,他自创 "望闻问切" 四步调解法:望:观察当事人微表情,捕捉真实诉求。闻:倾听各方陈述,梳理矛盾焦点。问:针对性提问,挖掘潜在信息。切:精准适用法律,制定调解方案。
有一种使命叫“哪里需要 哪里就有我”
如果你在凌晨两点多看见七旬高龄吴强忠坚守在调解现场,或是看见他三伏天40多度还在山林纠纷现场勘察界址,亦或是寒冷的冬日里看见他仍坚守在调解第一线,都不用惊讶,因为这就是最真实的吴强忠!他脚踏实地沿着陡峭山路攀登,既当指挥者,又是战斗者;他“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敢于仗义执言,反映群众呼声;他以民为本,用真情实感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将一起起群体事件平息,一桩桩疑难矛盾化解,他总结出在调解中要看案件类型随机应变“对症下药法、趁热打铁法、降温处理法、背靠背”等方法。他确实是位名副其实的哪里需要、哪里就有吴强忠。

图片资料:哪有诉求吴强忠就出现在纠纷现场
如今的吴强忠退而不休,自2019年建立“强忠调解工作室”,2021年12月经省司法厅考核命名“省级金牌调解工作室”,继续为民调解。2020年7月22日下午,(原)浙江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昌荣在市、县等主要领导陪同下,王昌荣书记一行走进“强忠调解室”,亲切慰问了吴强忠,王书记当场竖起大拇指为吴强忠“退而不休、战病魔、分党忧、解民难的老黄牛精神”连连点赞,并嘱咐他要注意身体,在发挥余热的同时,要做好传帮带,向年轻干部传授调解方法和技巧,培养更多优秀的调解干部、信访干部。吴强忠不仅调解能力出众,还始终坚守着公正廉洁的职业操守。在同事眼中,他是忙起来不分昼夜的 “拼命三郎”;在领导心里,他是不可或缺的 “好帮手”;在群众看来,他是公正调解、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 “守护神”。

图片资料:省、市、县群众对吴强忠点赞
精法巧调求和促稳显示基层善治水平
处理矛盾纠纷时主要方式:①快速响应:他制定了严格的响应时间要求,即城内15分钟、郊区60分钟内到达现场,以确保快速介入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这种时间观念体现了对突发事件的重视,以及对时间和生命的尊重。②深入调查:在处理山林纠纷等复杂案件时,必须勘察矛盾纠纷实地现场,了解实际情况,并结合双方持有的证据制作争议现场草图,经双方当事人签字确认争议标的,为调解提供准确的基础资料依据。③公平公正:始终坚持公平调解的原则,不偏不倚地对待双方当事人。在调解过程中,既要注重法律法规又要结合道德的适用,并要兼顾公序良俗的要求,努力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④释法明理:善于运用法律和调解技巧,向当事人释法明理,帮助他们理解法律规定和调解方案。通过耐心细致的劝说,能够引导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⑤注重方法:吴强忠总结出的“六心”和“六善”的调解法。即:受理纠纷要热心、说服教育要耐心、排忧解难要真心、矛盾调解要细心、评判是非要公心、严把廉洁心;同时,还要善于倾听、明法说理、发挥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作用、把握调解过程、与当事人积极沟通以及善于决断。这些方法为调解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基层社会善治中应当做好在双方当事人烦躁无序时,吴强忠会据法以理地盘根问底,帮助理清思路;在当事人焦虑无奈时,他又能提出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法。他在处理矛盾纠纷时,展现出了高度的责任心、专业素养和调解能力,这就是让“银发力量”在基层治理中的贡献。

图片资料:县委、县政府、省司法厅为吴强忠召开庆功大会
结语:流水岂无痕、平凡亦闪光。吴强忠调解的事迹,并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身上的善良与正义,让人动容,令人敬佩。他的真实调解故事,展示着生活磨砺下生命的不屈,彰显着纷繁社会里、人性的温度,让我们看到这个时代最温暖、最动人的价值底色。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吴强忠以平常心做不平常事,用感人事迹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他牢记入党誓词、彰显党员风采,不虚、不空、用生命对待事业,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勇于、敢于、善于担当起以人民的名义践行使命,用党员的风釆绽放生命,上为党和政府分忧,下为人民群众解困是天职的责任。同时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永恒的学习标杆,让我们铭记吴强忠岁月映初心,余热更火热精神,传承他的遗志,助力“银发力量”更好发挥专长、发光发热。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牢记党的宗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已的力量。

图片资料:县领导到其办公室慰问中国好人道德模范吴强忠
“年逾古稀夕阳红,情系调解乐其中,为民化解千千结,心驰神往意更浓”。当事人送上鲜艳的锦旗上,代表着庆元县人民心声的话语,也是对吴强忠一辈子为党、为民、为事业不忘初心,忠诚坚守担当的真实写照。在浙江庆元的大街小巷,吴强忠这个名字,就像一棵扎根在人民心中的大树,稳稳地守护着这片热土的安宁与和谐。(供稿:浙江省庆元县社会治理中心“强忠金牌调解工作室”)
作者:吴平凡 吴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