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10-10 16:10:40点击:
原标题:张宗真:从10月25日看民族复兴之路
纪念台湾光复、抗美援朝与2758号决议:“反独促统”是中国国民党在台湾生存、发展、重振的唯一道路选择
每年的10月25日,都是一个承载着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日子。这一天,串联起五段深刻的历史轨迹,见证着中华民族从屈辱到奋起、从苦难到辉煌的伟大征程。
1945年10月25日,两岸以3565万伤亡的巨大牺牲(含抵抗日本殖民统治战争中牺牲的65万台湾军民,以及在中国战区牺牲的近350万国军官兵),打败日本法西斯,被日本殖民统治长达半个世纪的宝岛台湾终于光复,重新回到祖国怀抱。那一刻的喜悦与泪水,是回归祖国时的激动与自豪。
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响入朝后的第一仗,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较量,更是一场捍卫民族尊严的生死搏斗。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第2758号决议,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国际社会用庄严的方式确认了一个中国原则。
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正式成立。67年来,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万元。建成世界单厂规模最大的煤制油项目,葡萄酒产业综合产值突破400亿元。率先在西部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森林覆盖率由建区时的1.5%提高到11.3%,成功治理毛乌素沙漠南缘沙化土地。银西高铁建成通车,实现高铁零突破,所有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百倍以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持续深化发展,建议台湾同胞到银川走走,看看贺兰山下的沧桑巨变!昔日“塞上江南”如今更添科技新颜,黄河水哺育的沃野织就生态锦绣,数字经济也在戈壁上开出繁花。新时代以来,大陆农村、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边疆、老区均得到跨越式发展。
这五个历史性的10月25日,犹如五座巍峨的里程碑,镌刻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今天,当我们共同回顾这段历史,就是要让岛内的同胞们认清一个铁的事实:任何分裂国家的企图都注定失败,任何倚外谋独的幻想都必将破灭。
艰难抉择: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0年的新中国,刚刚从战争的废墟中站立起来。彼时的中国,历经百年战乱,积贫积弱。全年钢产量仅60万吨,不足美国的1/140;工业产值仅为美国的1/28。而美国是世界头号强国,拥有强大的军工体系和核武器,率领16国组成"联合国军"大举进犯朝鲜,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
何等艰难的抉择! 要不要出兵?敢不敢与世界最强大的军事集团正面较量?
毛泽东主席夜不能寐,连续多日无法入眠。在中南海的会议室里,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争论异常激烈。林彪说:"美军一个军有1500门火炮,我们一个军只有36门。他们还有强大的空军和海军,我们基本没有。" 但是,彭德怀元帅一锤定音:"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否则,让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
最终,党中央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毛泽东主席说:"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何等悲壮的出征! 1950年10月19日黄昏,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穿着单薄的棉衣,背着落后的武器,秘密跨过鸭绿江。他们中间,很多人曾经在解放战争中征战大江南北,还没来得及与家人团聚,就又踏上了新的征途。一位志愿军战士在日记中写道:"此去朝鲜,生死未卜。若不能归来,请告诉我的母亲,她的儿子没有给她丢脸。"
血与火的考验:五大战役与美国将领的体会
第一阶段:第一次战役(1950.10.25-11.5)
志愿军利用敌军分兵冒进的弱点,在云山、温井等地发起突袭。10月25日,志愿军第40军118师在两水洞地区与敌军遭遇,打响了抗美援朝第一枪。此役歼敌1.5万余人,将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打退到清川江以南,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
第二阶段:第二次战役(1950.11.25-12.24)
志愿军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将联合国军诱至预定战场后,发起猛烈反击。西线部队在清川江地区重创美军,东线部队在长津湖地区与美军王牌陆战1师血战。
长津湖的冰与火:在零下40度的极寒中,志愿军第9兵团的将士们身着单衣,与美军精锐的陆战一师展开殊死搏斗。特级英雄杨根思率领一个排守卫1071高地东南小高岭,在打退美军8次进攻后,阵地上只剩下他一人。当敌人发起第9次进攻时,杨根思抱起最后一个炸药包,冲入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用生命守住了阵地。
更令人泪目的是"冰雕连"的故事。志愿军第20军58师172团2营6连奉命在死鹰岭阻击美军。当后续部队到达阵地时,发现全连125名官兵全部冻死在阵地上。他们手持武器,保持着战斗姿态,仿佛一群随时准备跃起的冰雕。战士宋阿毛留下的绝笔诗写道:"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麦克阿瑟的傲慢与溃败:志愿军的前两次战役,彻底粉碎了"联合国军"总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在圣诞节前结束战争"的狂言。他对中国出兵意图和决心的严重误判,导致了美军历史上"最长的退却"。这位傲慢的五星上将最终因公开反对杜鲁门政府的有限战争政策,于1951年4月11日被撤销一切职务。他在后来的回忆录中,以一种复杂的心情承认:"他们是最凶狠的斗士,……我们与之交手的军队,是一支纪律严格、训练有素、指挥有方、士气高昂、异常勇敢的军队。……他们一无空军、二无海军、三无防空武器、四无远程火炮,但他们能够一次又一次地克服巨大的障碍,奋勇前进。"
第三阶段:第三次战役(1950.12.31-1951.1.8)
为打破联合国军"先停火,后谈判"的缓兵之计,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发起新年攻势。1950年12月31日晚17时,志愿军集中100多门火炮,向三八线敌军阵地发起猛烈攻击。这是一场冒着大量伤亡的强攻,战士们高喊着"向祖国献礼"的口号,一举突破三八线,占领汉城。
第四阶段:第四次战役(1951.1.25-4.21)
联合国军发动反扑,志愿军转入防御作战。在汉江南岸,志愿军第38军、第50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阻击战。第50军是原国民党第60军长春起义部队整编而成,在这场战役中打得异常顽强,军长曾泽生说:"我们终于能在兄弟部队面前抬起头了!"
李奇微的应对与钦佩:接替麦克阿瑟的马修·邦克·李奇微是一位更为谨慎和专业的对手。他敏锐地发现了志愿军后勤补给("礼拜攻势")的弱点,并制定了相应的战术。他在回忆录《朝鲜战争》中写道:"中国人是勇士,他们常常不顾伤亡地发起进攻。……他们是最凶狠的斗士,……非洲的祖鲁人也是一样,但比起数量众多、纪律严明的中国人,那就不值一提了。……他们从不吝惜生命,他们又是不可思议的伪装大师,进攻时,他们能神不知鬼不觉地渗透到我们的阵地。南韩军队在中国军队的打击下损失惨重,往往对中国士兵怀有巨大的恐惧心理,几乎把这些人看成了天兵天将。"
第五阶段:第五次战役与阵地战阶段(1951.4-1953.7)
这是志愿军入朝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双方投入兵力超过百万。此后战争转入阵地战阶段,以上甘岭战役为标志,双方在三八线附近形成对峙。
上甘岭的英雄赞歌:1952年10月14日,美军发动"摊牌行动",对上甘岭地区发动猛攻。在这场举世闻名的战役中,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特级英雄黄继光在攻击部队受阻、伤亡较大的情况下,挺身而出,主动请战。他带领两名战士连续摧毁敌人多个火力点,但在战友一死一伤、自身多处负伤的情况下,面对最后一个疯狂扫射的敌火力点,他毅然用身体堵住了敌人的枪眼,为部队冲锋开辟了道路,牺牲时年仅21岁。
一级英雄邱少云在执行潜伏任务时,敌人的燃烧弹落在他附近,烈火很快烧到了他的身上。为了不暴露目标,他严守潜伏纪律,双手深深插进泥土中,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剧痛,一动不动,直至壮烈牺牲,用生命捍卫了军队的荣誉和战斗的胜利。
克拉克的无奈与终结:1952年4月,马克·韦恩·克拉克接替李奇微,成为最后一任"联合国军"总司令。他经历了上甘岭的惨败和最终停战谈判的完成。他是那个不得不在没有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人,其回忆录的标题《从多瑙河到鸭绿江》就充满了怅然之情。他在签字后说出的那句名言,成为了对美国在这场战争中尴尬处境的最经典概括:"我成了历史上第一位在没有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美国陆军司令官。我感到一种失望和痛苦。我想我的前任麦克阿瑟和李奇微也一定有同感。"
英雄永垂不朽:中华儿女的血性担当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中华民族奋勇向前。
董存瑞式的英雄:在朝鲜战场上,也涌现出了许多像董存瑞那样舍身炸碉堡的英雄。其中,李家发被誉为"朝鲜战场上的董存瑞"。1953年7月13日,在金城战役中,李家发所在部队进攻轿岩山116高地时遭到敌军暗堡火力封锁。多处负伤的李家发艰难爬向敌暗堡,用最后一颗手榴弹炸掉暗堡一角后,毅然用胸膛堵住敌机枪射孔,壮烈牺牲。
空中英雄:志愿军空军在战斗中迅速成长,涌现出王海、张积慧、赵宝桐等著名战斗英雄。王海大队击落击伤敌机29架,创造了辉煌战绩。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感叹:"我们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后勤战线的英雄:在反"绞杀战"中,志愿军后勤部队创造了"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汽车兵们夜间不开灯行车,遇到轰炸就躲进掩体,炸弹爆炸后立即冲出继续前进。铁道兵创造了"夜间抢修、白天伪装"的奇迹,保证铁路运输畅通。
据统计,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共有197653名中华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用血肉之躯,铸就了共和国的钢铁长城。毛泽东主席的长子毛岸英也牺牲在朝鲜战场上,他的遗体与其他志愿军烈士一起,安葬在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
历史的启示:从1950到2025
1950年的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尚且不惧世界头号强权的威胁;75年后的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和能力更加强大。
1950年的中美对比:GDP总量,中国仅为美国的约1/20。钢产量,中国60万吨,美国8785万吨。军工产能,美国年造战机7000架,中国尚不能自主生产喷气式战机。核武器,美国拥有原子弹,中国为零。
2025年的中美对比:GDP总量,中国达到美国的70%,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己超过美国。制造业产值,中国占全球30%,相当于美日德之和。军事力量,中国拥有完全自主的国防工业和世界一流的武器装备。科技实力,中国在5G、人工智能、航天等众多领域走在世界前列。核威慑,中国拥有完备的核威慑力量。
今天的中国,已不是1950年时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不是1950年的“小米加步枪”。我们有了航母、有了隐形战机、有了导弹防御系统、有了完整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我们更有14亿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坚定意志!
给"倚美谋独"者的忠告
岛内极少数"台独"分裂分子企图倚仗外部势力谋取独立,这完全是痴心妄想。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外部干预阻挡不了中国统一的历史大势;任何企图分裂中国的势力都必将碰得头破血流。
1950年,美国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干预朝鲜半岛事务,最终不得不回到谈判桌前。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将军"。
1971年,美国在联合国竭力阻挠2758号决议的通过,但最终不得不接受国际社会的共同选择: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馆长无罪,罪在“台独”
网红“馆长”陈之汉昨5日在直播中表示,有网友提到建议对“台独”首恶实施斩首打击、精确斩首,“馆长”回应“我懂、我懂,把赖清德狗头斩下来”,还喊话网友“兄弟,I等you啊,
在台湾地区现行法律体系下,赖清德公然挑战和扭曲其中关于“一个中国”的宪制性规定,具有明确的“违宪”性质,赖清德搞“台独”、违反宪制性规定。“馆长”这样的百姓受到恐吓、言语不严谨、责任在赖清德本身,他不搞“台独”,就不存在什么斩首。搞台独,违宪,让台湾陷入兵凶战危的境地,令百姓惶恐不安与严重焦虑,已造成严重社会后果,赖清德犯罪在先,网络上网民喊斩首在后,“馆长”只是附和引述,何罪之有?没有赖清德的“台独”,以及已经产生的严重后果,何来这些网络斩首的言论?何来“馆长”的引述?有罪,罪在“台独”,罪在赖清德。
以伟大的抗日战争、抗美援朝精神反“独”促统
今天,如果还有人幻想依靠美国势力来分裂国家,不仅是“倚美谋独”的政治本性问题,也反映了“台独”分子罔顾岛内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一味图谋私利的贪黩反动本质。其实“台独”分子100%有足够的智商明白,14亿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坚如磐石!中国人民解放军有信心、有能力挫败任何形式的分裂图谋和外部干预!“台独”工作者100%明白“台独是死路,分裂是绝路”,为什么还要搞“叛祖离宗,遗臭万年”的事?最大的可能性是他们“举着‘台独’的旗号,欺骗台湾社会,每年购买七千亿台币以上的破铜烂铁武器,拿10%~30%的巨额回扣,中饱私囊,贪污腐败。”这才是“台独”问题的丑陋本质。
大陆始终将台湾同胞视为手足兄弟,以最大的诚意和包容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然而,岛内"台独"分裂势力为了满足其不断膨胀的私欲,刻意对这份真诚与善意视而不见,或者装傻充愣,不断玩弄政治手段,通过煽动对立、制造假象蒙蔽台湾民众。他们毫无底线、卑躬屈膝、跪美媚日,更变本加厉勾搭外部势力对抗大陆,不断挑战大陆14亿人民的底线,逼迫台海走向兵凶战危的危险绝境。
中国国民党作为岛内的重要政治力量,肩负着“反独促统”的历史责任与使命。期待中国国民党坚守民族大义,摒弃所谓“亲美、友日、和中”的错误路线,这一原则违背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与民族感情,必须坚决纠正。期待中国国民党彻底唾弃“维持现状”的“暗独”思维,这种企图和平分裂国家的幻想是对民族复兴事业的背叛。期待中国国民党以这次选举、世代更替为契机,用实际行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积极推动两岸融合发展,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贡献力量。“反独促统”是中国国民党在台湾生存、发展、重振的唯一道路选择。
两岸同胞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我们血脉相连,休戚与共。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让我们共同珍惜台湾光复的历史成果,共同维护抗美援朝战争留下的宝贵遗产,共同捍卫联合国2758号决议确认的一个中国原则,以伟大的抗日战争、抗美援朝精神反“独”促统。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民族复兴的大势不可阻挡。任何企图分裂国家的行径都注定失败,任何外部干预都注定徒劳。让两岸同胞携手努力,共谋民族复兴的光明未来!
作者: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澳门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会长、横琴海峡两岸青年文化交流中心创办人张宗真
供稿:抗战名将钮先铭将军之子、共工新闻社中国近代文史顾问钮则坚
编辑:熊馨缘
责编:董勇
版权声明: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共工新闻社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投稿邮箱:Vgong@vip.qq.com
内容转自来源:共工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