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政通中文网

主页
分享国内外融媒信息
律政通中文网 为客户提供信息参考

安徽阜阳20余名老兵走进陕西兴平红色宣传片:以热血身影续写跨越时空的红色传承

更新时间:2025-08-24 10:15:38点击:

本网讯   2025年8月20日,安徽阜阳的清晨被38摄氏度的热浪笼罩。颍泉区行流镇王官集村的阜阳“四九”起义纪念馆前,20余位身着褪色老式军装、胸前五星与领章在阳光下泛着微光的老人,正沿着36级青石台阶缓缓向上。他们的脚步沉稳而缓慢,肩头扛着的花篮缎带被风掀起一角,露出“革命先烈永垂不朽”的烫金大字。 

这是陕西省兴平市委组织部党史纪录片《革命先驱魏野畴》摄制组镜头里的画面。“停!保持这个节奏——老兵们的汗水顺着皱纹往下淌,但腰板比松树还直!这才是我们要找的‘红色精神’!”摄制组导演寇淼举着摄像机,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镜头里,82岁的老兵李守田抹了把脸,汗水混着尘土在鬓角画出一道泥痕,却始终高昂着头;75岁的王建国轻轻扶了扶帽檐,目光始终凝视着纪念碑上“四九起义纪念碑”七个鎏金大字。 

     

QQ图片20250824094824.jpg


这场看似普通的敬献花篮仪式,因20余名老兵的参与,因千里之外兴平摄制组的聚焦,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一场对革命先烈的缅怀,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红色精神对话:百年前,陕西兴平人魏野畴从家乡出发,将革命的火种播撒在阜阳大地;百年后,阜阳的老兵们以最质朴的方式,用自己的身影为这段红色历史作注,让“烈士精神”在新时代的镜头里鲜活如初。 

 千里寻根:兴平摄制组的“阜阳之约” 

故事要从今年6月说起。中共陕西省兴平市委组织部策划拍摄党史纪录片《革命先驱魏野畴》,旨在通过影像还原这位陕西籍革命先烈的生平,将其作为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教材。

     

QQ图片20250824094833.jpg


魏野畴,1898年出生于陕西兴平县板桥村,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优秀领导人之一。1917年,他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在李大钊、陈独秀的影响下接触马克思主义;1919年投身“五四”运动,参与创办《秦钟》《共进》等进步刊物,宣传新文化、新思想;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陕西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1928年,他受党组织委派南下阜阳,主持成立中共皖北临时特委,领导了震惊全国的“四九”起义——这场起义虽因敌强我弱失败,却在皖北大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为后续的抗日救亡和解放战争埋下了重要伏笔。 “

魏野畴的生命虽然定格在30岁,但他的革命足迹从未消失。”兴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赵鹏飞介绍,纪录片的核心线索是“魏野畴从兴平到阜阳的革命之路”:他从关中家乡出发,接受进步思想;在阜阳领导起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最终血洒阜阳,用生命诠释信仰。因此,摄制组必须沿着他的足迹,到兴平(家乡)、阜阳(战斗与牺牲地)两地实地拍摄,才能还原一个立体的革命先驱形象。 

 经过前期筹备,摄制组一行5人于8月16日抵达阜阳,展开为期5天的拍摄。首站是临泉县老集镇魏野畴牺牲地革命烈士陵园——1928年4月10日,魏野畴在此被捕,面对敌人的酷刑,他坚贞不屈,最终壮烈牺牲,时年30岁。在陵园的魏野畴烈士墓前,摄制组拍摄了敬献花篮、集体默哀的场景,当地党史办工作人员详细讲述了烈士就义的细节:“敌人把他绑在老集镇的十字路口,用马刀划开他的胸膛,他仍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历史的温度。”寇淼说,站在烈士牺牲的土地上,摄制组每个人都感受到“历史的重量”。但要让纪录片更有感染力,还需要“活的历史”——那些亲历或见证过那段岁月的人。 

摄制组很快联系到阜阳市颍泉区行流镇退役军人事务站。得知拍摄需求后,站长孙刚第一时间想到:“找老兵!他们是最鲜活的‘历史书’。”行流镇是“四九”起义的重要发生地,许多老兵的祖辈曾参与起义,或从小听长辈讲述革命故事;即便没有直接关联,这些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老兵,本身就是“红色精神”的践行者。 

     

QQ图片20250824094829.jpg


消息传出后,老兵们的响应超出预期。“我当天就报了名!”80岁的老兵周庆华回忆,“穿老军装、戴领章,这是我对军人身份最珍视的记忆。”76岁的王秀兰是烈士后代,她的叔叔王德胜曾是“四九”起义的战士,“爷爷临终前叮嘱我,要把叔叔的故事传下去。这次能参与拍摄,我求之不得!” 

20余名老兵从四面八方赶来:有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斗英雄,有在基层岗位奉献一生的退役士兵,有烈士后代,还有自发报名的“编外老兵”——他们或许没有显赫的功绩,但胸前的军功章、老军装上的磨痕,都在诉说着对军队的深情。 

 老兵入镜:用汗水与坚守为历史“代言”

 8月20日的“四九”起义纪念馆拍摄,是整个行程的高潮之一。这座位于王官集村的纪念馆,是为纪念1928年“四九”起义而建。馆内陈列着起义时的武器、文件、烈士遗物,外墙上的浮雕生动再现了起义军攻打国民党反动据点的场景。 

上午9时许,老兵们在纪念馆前集合。孙刚站长特意叮嘱:“今天38度,大家别硬撑,不舒服就喊停。”但没人退缩——83岁的张宏远特意翻出压箱底的老军装,那是1965年入伍时发的,“洗得发白,但针脚还是新的”;72岁的赵玉梅把领章擦了又擦,“这是我老伴生前送我的,他说‘这是咱军人的魂’”。 

抬花篮的环节,20余名老兵分成两组,每组10人。花篮重约30公斤,由最年轻的老兵王建国(75岁)和周庆华(80岁)带头抬。“起!”随着一声低喝,老人们迈出整齐的步伐,沿着36级台阶拾级而上。汗水顺着后颈流进军装,贴在后背上;台阶上没有遮阴处,阳光直射头顶,有人眯起眼,有人扶着膝盖,但脚步始终一致。 

 “咔嚓——”摄制组的镜头记录下这一幕:老兵们的脸涨得通红,额头的汗珠滴在地上,瞬间被高温蒸发;但他们的眼神始终凝视着前方的纪念碑,目光如炬。走到碑前,最年长的李守田(85岁)率先放下花篮缎带,随后其他人依次上前整理。绕碑一周时,老兵们轻轻触摸碑身上的烈士姓名,有人轻声念出声:“这是李永年,牺牲时22岁;这是刘玉梅,才19岁……” 

 “太震撼了!”寇淼在监视器前红了眼眶,“我拍了20多年纪录片,见过很多敬献花篮的场面,但今天这些老兵的表现,让我真正理解了什么叫‘信仰的力量’。他们不是演员,是真正经历过风雨的人,每一个动作都带着岁月的沉淀。” 

拍摄间隙,老兵们围坐在纪念馆外的台阶上休息。周庆华摸出一瓶矿泉水,分给身边的战友:“我爷爷当年跟着魏野畴闹革命,他说‘跟着共产党,再苦再难也要干’。今天站在这里,我才明白爷爷说的‘难’是什么——那时候没有路,没有枪,只有信念。” 

  “信念?”旁边的王建国接话,“我们这代人也懂。70年代我在边境修工事,手磨破了、肩膀压肿了,想起牺牲的战友,咬咬牙就挺过来了。现在老了,能为红色历史出份力,比什么都值!”

他们的对话被寇淼悄悄记在笔记本上:“这些老兵的故事,比任何台词都有力量。纪录片里一定要加一段他们的同期声,让观众听听什么是‘红色基因的传承’。” 

       历史与现实的交响:从魏野畴到新时代老兵

在阜阳的5天里,摄制组的镜头不仅对准了老兵,还深入挖掘了“四九”起义的历史细节,以及魏野畴与阜阳的深厚联结。

8月22日,摄制组来到阜阳市和平公园,这里安葬着包括“四九”起义烈士在内的数百位革命先烈。在魏野畴烈士墓前,阜阳市红色研究会秘书长陈炳魁接受了采访。作为研究阜阳红色历史30余年的专家,他对“四九”起义的历史地位如数家珍:“‘四九’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皖北地区领导的首次武装起义,它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遥相呼应,为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提供了宝贵经验。魏野畴起草的《皖北苏维埃政府组织纲领》,是我国最早的苏维埃政权纲领草案之一。” 

     

QQ图片20250824100018.jpg


为了让摄制组更直观地理解历史,陈炳魁特意带来了一本《阜阳红色记忆》——这是政协阜阳市文史委编著的地方党史资料,收录了大量“四九”起义的原始档案、烈士家书和亲历者回忆录。书中,魏野畴写给家人的信、起义军的作战地图、烈士就义前的绝笔词,都被完整呈现。 

 “这本书太重要了!”寇淼接过书时,双手微微发抖,“里面有一段魏野畴在狱中的日记,写着‘革命一日不成功,我一日不停止奋斗’,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有了这些史料,纪录片的历史厚度就立住了。”陈炳魁当即决定将书赠予摄制组:“红色历史需要传承,你们的纪录片是最好的载体。”

除了官方史料,老兵和烈士后代的故事则为历史注入了“温度”。8月23日,摄制组来到临泉县老集镇,拜访了“四九”起义烈士张怀芝的孙女张从宽。老人今年78岁,回忆起爷爷的故事,眼眶湿润:“爷爷牺牲时,我父亲才3岁。奶奶把我拉扯大,总说‘你爷爷是为穷人打天下的,你要记着这份恩情’。我结婚时,婆家要彩礼,我说‘不要,只要一盏煤油灯,照着爷爷的名字就行’。”

 张从宽的话让在场的老兵深受触动。周庆华握着她的手说:“咱们都是烈士的后代,身上流着同样的血。如今日子好了,更要替先烈们把红色精神传下去。”

同样让摄制组感动的,是当地群众对红色历史的珍视。在“四九”起义纪念馆,讲解员王雪是一名“90后”,她的工作笔记上密密麻麻记着烈士的生平:“每天讲解时,我都会想象自己就是当年的小战士,这样才能把故事讲得生动。”纪念馆外的广场上,几位放暑假的小学生正围着老兵们问:“爷爷,你们当年打仗害怕吗?”“爷爷,四九起义为什么要打?”老兵们笑着回答:“害怕,但为了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就不害怕了!”“因为我们相信,跟着共产党,日子一定会变好!” 

 “这就是红色精神的生命力。”寇淼感慨,“它不是教科书上的文字,而是刻在老兵的骨血里,藏在群众的记忆中,流淌在下一代的心田上。”

 红色精神,永远年轻

8月24日,摄制组结束了在阜阳的拍摄。离行前,寇淼特意把老兵们的合影洗出来,装裱成相框,送给行流镇退役军人服务站:“这是我们的‘红色财富’,以后每拍一部纪录片,都要拿出来看看。” 

孙刚站长则把摄制组送来的《革命先驱魏野畴》剧本初稿小心收进抽屉:“等纪录片播出那天,我要组织全镇老兵和中小学生一起看。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少先烈用生命换来的;让他们明白,红色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对于20余名参与拍摄的老兵来说,这次经历有着特殊的意义。王建国把拍摄时的军装叠得整整齐齐,放进衣柜最上层:“等我孙子长大,我要告诉他,爷爷穿的不是旧衣服,是‘红色的勋章’。”李守田则在笔记本上写下:“今天,我用汗水为烈士‘站岗’;明天,希望年轻人用行动为祖国‘护航’。”

从兴平到阜阳,从魏野畴的家乡到他战斗牺牲的地方,这段跨越千里的红色之旅,不仅成就了一部党史纪录片,更串联起历史与现实的脉络——百年前,一群年轻人用热血点燃革命火种;百年后,另一群“年轻人”(老兵)用坚守续写精神长卷。 

正如毛泽东同志评价魏野畴时所说:“他是老同志,有学问,还有著作,我读过,写得有水平。”今天的阜阳老兵们或许没有著作,但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活的革命精神”——那是一种跨越年龄、跨越时代的信仰,是融入血脉的忠诚,是永不褪色的红色基因。 

在阜阳“四九”起义纪念馆的留言簿上,一位老兵写道:“我们或许会老,但红色精神永远年轻。”这句话,或许正是对这场红色之约最好的注解。 ( 李芳 钱发言 )



责编:张彪